忙碌中,现代人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在提高。对于不少都市人来说,每天奔波挤菜场正被网购宅配所取代,可吃到嘴里的食物够新鲜、安全才是终极目标。
登录“食行生鲜”APP可以查到,每份当天送出的食材都有自己的“健康报告”。那么这些报告到底是如何出具的呢?
晚上9点后,依据当天订单量到货的蔬果、肉禽、水产“搭乘”冷藏车,被逐批抽样送进“食行生鲜”的质检部。此时,检测中心负责人韩恒群即将开始新一天的工作——在这里,所有进入分拣程序前的食材,都须确保相关安全指标过关。
首批菠菜、生菜等叶类菜开始接受农药残留项目的检测。抽样、粉碎、用有机溶剂萃取、将样本放入农残快速检测仪,十多分钟后便见了分晓:“菠菜抑制率为0.1%,生菜抑制率为0.7%……”
查验数据无误后,韩恒群在报告表上敲下“合格”二字。他介绍,抑制率是有机磷农药抑制酶能力的强弱表示,通过它可以判断有机磷或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存在。“按照国家标准规定,农残抑制率小于50%就是合格。”
而另一边,针对淡水鱼的孔雀石绿、呋喃唑酮两项指标检测也在进行。一批次鳊鱼取样、制样、实验完成,快速检测卡上显示出的“阴性”结果,让韩恒群和同伴松了口气,没有发现问题的鱼随即进入宰杀程序。
今年5月24日上午,家住玲珑湾的薛先生照例来到设在小区里的“食行生鲜”冷鲜柜拿取当天订的食材,发现柜子里少了一条鱼,手机里多了一条致歉信息。
原来,当天抽检的鳊鱼中,发现含有呋喃唑酮,而当时已是凌晨3点多,重新采购送检严重影响后续处理、配送进度。依照公司“发现食材有问题,宁可缺货退钱,也不把不放心的菜送到市民手中”的“硬”规定,当天整批共计800条市民订购的鳊鱼统统扣货禁售。
在“食行生鲜”检测中心,韩恒群和同伴每天有六七个小时都在和检测设备打交道,他们要对近百批次食材一一“过堂”,从蔬菜中的农残、肉类中的瘦肉精到水产中的呋喃唑酮、孔雀石绿等,“哪怕只有一个人买,也要专门备样验清楚”;而每一项指标的检测经谁之手,也得留下记录,责任到人。
“高温天对于食材的新鲜度、安全度都是更大的考验,一些不法商贩为减少损耗会给果蔬‘美容’或给鱼类、肉禽‘嗑药’,吃下肚的都是健康隐患。”“食行生鲜”创始人张洪良说。
为了让市民明明白白吃上安全菜,“食行生鲜”从去年开始与市农委等部门合作建立了这个检测中心,自去年11月起,一份份生鲜食品的农残检测报告数据开始在微信公众号和官网上公布,每天更新,此后,检测范围逐步扩大。
如今,登录“食行生鲜”APP“食材检测”板块,新鲜出炉的检测结果和问题分析一目了然。消费者可随时查询追溯到每样菜品的药检情况、包装条码等信息,实行透明、及时、公开的食品安全管理。